一大早,我就接到一个光荣的任务——陪爸爸买布鞋。
真搞不懂爸爸,放着阿迪、耐克不穿,偏要穿什么布鞋。论外形,普普通通,土得掉渣:论面料,就那么一块黑乎乎的布,哪有什么派头!不过父亲说了,就一定要办,高度近视的爸爸要借我的“火眼金睛”搜索街头,锁定布鞋。
漫步街头,卖鞋的商店一家挨着一家。有大众化的“潮流鞋店”,款式新颖,品种繁多,价廉物美:也有各种品牌的专卖店,“李宁”“百丽”“达芙妮”,运动型的。精致型的,大人的,小孩的……可转悠了半天,就是不见一家卖布鞋的。
最后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写着步源轩“老北京布鞋”八个字。一阵欣喜,我忙走进去问鞋店老板:“有布鞋吗?”“有,这边请。”老板拿出一双布鞋。爸爸接过来一看。薄薄的鞋面,再翻过去看鞋底,却是塑料的。爸爸有点失望,充满期待地问:“老板,你这里有人工做的布鞋吗?”
“哎呀,这还真没有,现在哪还有那种鞋呀!不过说实话,穿起来倒蛮舒服。的。”老板笑了。
“是的呢,小时候,我总看着我妈在油灯下纳鞋底,打褙子,一年到头就为一家人做布鞋。”爸爸也跟着笑了。
鞋店老板索性拉过椅子,和爸爸在店里聊开了。我在一旁听着他们讲母亲,说小时候穿布鞋去摸鱼捉虾。
原来,布鞋背后所有的母亲都一样。每年农忙时节一过。她们就将一块块碎布片粘在一起,抹平并贴在木板上,这就是“打褙子”。打好褙子后,便开始花一两天的时间来捻麻绳,也叫搓麻线。等捻出足够的麻绳时,褙子也干了,这时便按鞋样把褙子剪成一双双鞋底和鞋帮。接下来的功夫就是纳鞋底和绗鞋帮。晚饭后或下雨天,母亲们聚在一起,左手持鞋底,右手捏着那针,一针一针地纳着鞋底,一线一线地绱着鞋帮子,右手指上的顶针是那么的明亮,还时不时地用针尖理一理头上垂落的发丝。小孩子在一起玩儿,穿着各种模样的鞋,平口的、圆口的,入眼的、千层底儿的,耳畔仍响着那“哧哧”的纳鞋声。
可不知什么时候,这布鞋沉睡了,该到哪里去找呢?
一个多月后的傍晚,爸爸满脸兴奋地打开一个鞋盒,从里面拿出一双手工的布鞋。“哪里找到的宝贝?”我惊奇地问。
“就是从上次那位鞋店老板那买的。上次跟他聊天时提起。能不能找一些人做纯手工的布鞋,可能想买的人很多呢。他真找人做了手工布鞋,这是第一批产品。”
“那多少钱一双?”
“168元。”
“啊?这么贵?”我怎么也想不到,黑不溜秋的布鞋简直超过了某些皮鞋的价钱。
“想想做的过程,真不贵!”爸爸说,“第一批一百双布鞋不到一个星期就卖光了,这还是他特意给我留着的。”
爸爸小时候,布鞋伴着他长大:长大过程中,布鞋却沉睡了,取而代之的是运动鞋、休闲鞋、名牌皮鞋。
现在一晃30年了,沉睡的布鞋终于苏醒了!原来传统并不会被忘却。